近年來,“小物件大包裝”“輕物件重包裝”“重復包裝”等過度包裝現象頻頻引發熱議,不僅增加了消費者不必要的負擔,而且造成了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。為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,近日,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在線組織開展“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抵制食品過度包裝”公開承諾活動。中國食品工業協會、中國酒業協會、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等10家食品行業協會聯合148家食品生產企業,向食品行業發出倡議并向社會公開承諾抵制食品過度包裝,倡導全社會樹立低碳環保的綠色消費理念,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。
148家食品生產企業發出倡議
近年來,部分食品生產企業對產品過度包裝、并將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的問題屢見報端。這種現象,既浪費了資源,又增加了消費者負擔,更是污染了環境。
為此上述148家食品生產企業向食品行業倡議:嚴格遵守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和《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 食品和化妝品》(以下簡稱新標準)國家標準的規定,認真開展自查,率先執行國家強制性標準,做抵制食品過度包裝的先行者、實踐者和倡導者。
樹立“安全實用、節約資源、綠色簡約、消費友好”的食品包裝理念,加強標準宣貫培訓,優化產品包裝設計,提升新型包裝和簡約包裝比例,倡導使用可循環、易回收、可降解的包裝材料,降低包裝體積重量,節約食品包裝成本,讓利于消費者。
加強包裝材料管理,強化供應商審核,不斷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管控水平。持續提升產品創新研發能力和生產工藝技術水平,積極開發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安全健康營養的食品。嚴格執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規和標準,加強食品標簽審核,準確清晰標注食品標識和營養信息,科學合理引導消費。
加強行業自律,遵守行業準則,強化產品質量,誠信守法經營,規范市場行為,帶頭倡導簡約包裝、綠色消費,切實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,自覺接受監管部門、新聞媒體和消費者的監督。
上述食品行業協會和食品生產企業一致認為,“綠色是一種理念,節約是一份責任”。食品過度包裝不僅浪費資源、污染環境,而且損害消費者利益,助長奢侈浪費之風。食品生產企業應從自身做起,從抵制過度包裝做起,推動形成節約適度、綠色低碳、文明健康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,為我國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。
包裝成本不超過銷售價格20%
2021年9月,市場監管總局新修訂發布了強制性國家標準《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 食品和化妝品》,旨在從源頭減少資源消耗和包裝廢棄物產生。該標準將于2023年9月1日正式實施。
那么市場上出現的過度包裝有哪些表現呢?
過度包裝的第一個表現就是:空隙過大。對此,新標準按照食品、化妝品的不同單件凈含量,分別給出了規定空隙率。據北京工商大學食品與健康學院教授馬愛進介紹,具體來說,包裝內所有單件凈含量均小于等于1毫升或1克的商品,其包裝空隙率要小于等于85%;包裝內所有單件凈含量均大于50毫升或50克的商品,其包裝空隙率應小于等于30%。
過度包裝的第二個表現是:包裝層數過多。對此,新標準明確,糧食及其加工品包裝層數不應超過三層,其他商品不應超過四層。不過,新標準也明確,如果是直接接觸內裝物的屬于產品固有屬性的材料層,比如粽子的粽葉、竹筒、空心膠囊等可不計算在內。
馬愛進說:“標準中對包裝層數的理解和計算非常明確,直接接觸食品和化妝品內裝物的包裝層就為第一層。從第一層開始,一直到最外層銷售包裝一共幾層,即為包裝的層次。以茶葉包裝為例,與茶葉直接接觸的金屬或者塑料包裝即為第一層,以此向外數有幾層包裝,就是包裝的層數。”
過度包裝的第三個表現是:包裝成本過高。對此新標準明確,生產組織應采取措施,控制除直接與內裝物接觸的包裝之外、所有包裝的成本不超過產品銷售價格的20%。比如一塊帶有三層包裝的月餅,銷售價格為10元,那么,除了最里層直接包月餅的包裝,第二層和第三層包裝的成本不能超過10元售價的20%,也就是2元。
在購買食品及化妝品類商品時,消費者如何快速判斷是否存在過度包裝呢?
據市場監管總局標準技術司副司長魏宏介紹,消費者通過“一看、二問、三算”,就能簡單判斷出食品、化妝品等商品是否屬于過度包裝。一是看商品的外包裝是否為豪華包裝,包裝材料是否屬于昂貴的材質。二是新標準嚴格限定了包裝層數要求,在不能拆開包裝的情況下,要問包裝有幾層,層數是否符合要求。三是測量或估算外包裝的體積,并與允許的最大外包裝體積進行對比,看是否超標。
從源頭治理過度包裝問題
市場監管總局標準技術司副司長陳洪俊介紹,研究表明,我國包裝廢棄物約占城市生活垃圾的30%至40%。
據生態環境部發布的《2020年全國大、中城市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年報》的數據顯示,2019年196個大、中城市生活垃圾產生量23560.2萬噸。“垃圾圍城”“垃圾圍村”問題現象漸趨嚴重。
2020年9月,新修訂后實行的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,進一步明確了限制商品過度包裝的義務性規定,第一次規定了生產經營者未遵守商品包裝的強制性標準的法律責任:即生產經營者未遵守限制商品過度包裝的強制性標準的,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或者有關部門責令改正;拒不改正的,處二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的罰款;情節嚴重的,處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。
同時,為遏制市場上過度包裝現象,減少資源浪費和固體廢物污染,各地市場監管部門依法加強監管,糾正和查處了一批商品過度包裝違法行為。近日市場監管總局對外公布了2021年以來查辦的6起典型案例。
魏宏分析指出,落實企業主體責任是從源頭治理商品過度包裝問題的關鍵。企業是實施規范過度包裝問題強制性國家新標準的主體,食品和化妝品企業要按照標準化法和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要求,切實提高認識,主動作為,履行好企業社會責任,盡早貫標、用標和達標,向市場供給更高質量、更加綠色環保低碳的產品。同時還要注意引導消費者開展綠色消費。通過加強輿論宣傳,營造綠色消費環境,引導消費者自覺踐行綠色消費理念,崇尚節約,減少浪費,積極選購綠色環保低碳的產品,不選購、不使用過度包裝的商品。(萬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