寧夏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 沙新
已經59歲的《寧夏日報》在2017年迎來了新的契機。在中央八項規定出臺細則之后,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也出臺了相關細則,其中,關于新聞媒體對領導的報道要求也做出了詳細規定,這為《寧夏日報》的內容生產提出了新命題。在此背景下,《〈寧夏日報〉改版方案》歷時一年推敲修改,即將施行。
寧夏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沙新說:“時政新聞是黨報的優勢,也是黨報新聞改革的難點,我們借這次改版的契機,把更多的新聞版面讓給基層,讓給群眾,讓給一線,讓給民生新聞。”
據其介紹,2017年寧夏日報報業集團通過推進新聞改革,自治區領導的會議活動類稿件數量同比下降近60%,民生新聞、社會新聞、通訊員稿件有了大幅提升,重要版面推出了更多有溫度的基層報道,提升了新聞報道的吸引力和可讀性。
在提升內容如何更接地氣的同時,沙新也在思考著欠發達地區的黨報生存問題。據沙新介紹,《寧夏日報》近兩年每年收入下滑30%左右,利潤下滑在25%左右。而作為曾經的經濟支柱——都市報,從前年開始虧損300多萬元,去年虧損700多萬元,今年預計虧損1000多萬元。“對于欠發達地區的報業集團來說,這可以說是一個致命的打擊。”為了能夠擺脫窘境,旗下的都市報使出了十八般武藝——做會展、辦新年音樂會、搞藝術品拍賣、建覆蓋全區的物流公司、創辦小額貸款公司、做旅游公司等,希望能夠通過非報經營扭轉都市報經營收入下滑的頹勢。不過,沙新也表示,這個過程舉步維艱,希望能夠從東部發達地區的報業集團學習更多的經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