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楚新
“過去的這5年,我見證了中國新媒體蓬勃發展的速度,見證了新媒體對政治、經濟、文化、社會等帶來的深刻影響。”從2013年開始,中國社會科學院新媒體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黃楚新擔任《新媒體藍皮書》副主編,在他看來,新媒體發展的軌跡也是中國社會發展的邏輯。
內容多元化和特色化
這5年,越來越多的傳統媒體工作者行動起來,轉變傳統觀念,向新媒體學習。黃楚新舉例說,報紙出現了一個很重要的變化標志——開始向新媒體學習做視頻。“這是一個取長補短的過程。當‘靜態’的報紙采用視頻化方式和智能化技術后,受眾可以通過其相關平臺發布的短視頻瀏覽當天的新聞事件、評論等內容,這種信息獲取方式更便捷直觀。”
黃楚新認為,媒體融合注重于整合資源、協調合作,對報、臺、網、端、微等終端,以及策采編發評等環節進行整體的統籌調配。比如去年全國兩會報道的政府工作報告解讀,人民日報“中央廚房”根據不同平臺受眾的不同需求推出了29種解讀產品,同時允許這些平臺對產品進行修改或二次加工,生成更豐富、更有針對性、更符合受眾心理的內容。這樣的內容受到用戶的好評。
“媒體融合不是工業流水線,不是要求推出的內容都做到統一、標準化,而是更強調激發創作者的創意,追求內容的多元化和特色化,以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,更好地‘玩轉’新媒體。”黃楚新說。
共享、智能、移動是特點
“共享、智能、移動”,黃楚新用3個詞概括當今新媒體發展的特點。
據黃楚新觀察,“分享經濟”“共享經濟”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后,很多行業都在通過互聯網從事相關工作。“共享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共享媒體的發展,同時推動了媒體所生產內容的共享,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間內容的共享推動了媒體融合的演進。”
“智能”同樣在各方面充分顯現。今年8月8日,四川九寨溝發生地震,新聞機器人用25秒完成了這次地震的速報。“其實,隨著媒體融合工程的不斷發展以及新技術的不斷演進,越來越多的媒體開始嘗試機器人寫稿,甚至機器人運營。這意味著,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深入新聞業,并推動著這一行業的變革。”黃楚新說。
談到“移動”,黃楚新說,網絡技術開始朝移動化方向迅速發展,過去使用PC端的用戶開始大量移動到手機端,“這直接推動了去年短視頻、網絡直播的走紅。”
“中央廚房”變革運行機制
人民日報“中央廚房”建設是其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的頂層制度設計和重要機制創新,為媒體深度融合作出了標桿示范。“它改革了管理體制,從過去的以報紙版面為中心開始轉向報紙與新媒體齊頭并進;它也變革了運行機制,以互聯網思維,凸顯移動優先、一體發展的理念;它還再造了新聞生產流程,建立起適應融合傳播的策采編發網絡和流程。”今年全國兩會期間,網絡平臺的融媒體產品“倒灌”給報紙,讓過去一成不變的傳統版面在網絡空間延伸廣度、拓展深度。
光明日報社的媒體融合形成了差異化戰略定位。黃楚新介紹說,2016年8月,光明日報社開啟“思想理論融媒體傳播建設工程”項目,融通《光明日報》及其子報刊、光明網、“兩微一端”形成統一策劃、一次采集、多種生成與傳播的機制。同年11月,通過整合人工智能、大數據分析以及語音識別等高新技術,光明網研發“光明小明”,建設國內首個人工智能新聞信息服務平臺。
“在先機不再的市場環境中,推出獨具特色的產品也成為傳統媒體保持競爭力的武器之一。”黃楚新說,央廣視訊在2016年推出“央廣云電臺”產品體系。集納國內超過2000檔網絡電臺欄目,并根據垂直化細分,為每一檔欄目打造專屬社區,同時提供彈幕、搶紅包、付費問答等深度互動板塊,借助內容傳播產生長尾效應。
“從這些成功案例可以看出,媒體融合是物理變化,更是化學反應,不單純只是傳播技術的革新或者傳播手段的刷新,更是觀念和理念的更新、體制和機制的創新。只有緊跟新時代,才能更好地利用、使用新媒體。”黃楚新表示。(孫海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