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月1日,《中國青年報》發生了一件大事,那就是周六、周日不再出版紙質報紙。
3月3日,中青報“融媒小廚”試運行于全國兩會報道。
中國青年報社黨委書記、社長、總編輯張坤近日接受《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》記者采訪時說,移動互聯網時代,“如果不能讀懂青年、讀懂時代,我們這些報人還有什么價值呢?”
讀懂青年、讀懂時代,對于報人來說就是敢于到融合發展中“弄潮”。過去的近5年里,張坤和《中國青年報》一起在“弄潮”中成長。
做報業改革實踐者
2016年11月15日,《中國青年報》在頭版刊發題為《初心不改 觸手可及》的評論員文章。該文章稱,中青報要努力成為向新媒體轉型的先鋒。從11月15日起,“冰點暖聞”客戶端正式更名為“中國青年報”客戶端升級改版上線。2017年起,《中國青年報》全新改版,周六、周日不再出版紙質報紙。
放棄周末紙質報紙,將精力投放在新聞客戶端上,讓“讀著中青報長大”的千萬讀者一時不解:“難道中青報要取消紙版嗎?”
“不會!”面對疑問,張坤說,“雖然中青報周六日不出版報紙,但是我們現在比過去要多忙一倍不止。我們現在是24小時出版中青報,凌晨一睜眼,中青報便進入工作狀態。”
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,是一項重大改革。“我們的改革,就是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,一面堅持從嚴治報抓管理,一面堅持全媒體融合抓轉型。”張坤表示。
2014年,中青報提出“全媒體出發,中青報出品,24小時中青在線”。2015年,中青報提出在網報融合基礎上,全面實現“移動化、交互化、思享化、交易化”。2016年,中青報從“24小時中青在線”向“24小時中青報隨手看”轉型。2017年,中青報將報、網、“兩微一端”全部打通,實現新媒體融合。
近5年來,中青報媒體融合改革之路走得較為順利,應該說與中青報社對全媒體融合轉型流程管理、績效考核、人力資源機制等方面積極改革創新不無關系。今年年底,中青報社除保留行政職級、業務職級兩條線外,將打通全媒體晉升通道、經理人晉升通道兩條線,最大限度地整合報社內部機制,實現內容制作、分發傳播、整合運營三部分機制一體化。
“如果不改革,我對不起中青報。若干年后,中青報人會罵我的,必須堅持往前走。”張坤堅定地說。
做媒體融合探索者
今年3月3日,中青報“融媒小廚”在兩會期間試運行的消息,引起報界關注。其間,最為熱議的莫過于中青報借助“融媒小廚”,打破了該報過去10多年一以貫之的兩會報道模式。
比如,取消單一紙質“兩會特刊”,網報互動,《中國青年報》、中青在線比翼齊飛報兩會;取消報紙為主的單一報道方式,結合視頻直播等融媒體技術,對兩會全方位、立體化報道;取消報社單設兩會辦公場地,實行全媒體網、報融合辦公格局……
對于這些“取消”,張坤更愿意用“告別”來表達。為了這一“告別”,張坤也經歷了漫長的探索期。
早在2011年,時任中青報社常務副社長的張坤,以就業手機報為試點,與新媒體進行親密接觸。
對此,張坤說:“‘融媒小廚’是中青報按照中央大力推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要求,在上級支持下自籌資金創設的符合中青報實際的轉型升級模式。現在剛剛起步,在探索中發現了不少問題,離理想目標還有差距,需要向同行學習。”
對于發現的問題,張坤并不回避。他說,如何讓子報刊融入新媒體?如何按照分級傳播制度,實現報社內部和外部的分享傳播效果最大化?如何實現“部門主導,三端融合”,讓各部門的每個項目乃至每個人都與“融媒小廚”接軌,而不是某個部門或者某個人單打獨斗……
張坤認為,媒體融合發展最難建設的是機制,最磨人的是流程,最緊俏的是渠道,最重要的是內容,最需要創新的是服務。
做“兩微一端”帶頭人
在報界,對“兩微一端”既寫又編的老總中,張坤算一個。作為在中青報社成長起來的總編輯,張坤的新聞情懷時常體現在他的微博、微信公眾號上。
8月8日21時19分,四川省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.0級地震。8月9日,張坤在微信公眾號上發出《新聞戰場就是沖鋒號》一文。文中說:“在連夜出發趕往災區救援的隊伍中,除了黨政各級干部、軍人、專業救援機構等,還有我們新聞人風塵仆仆的身影,有中青報人‘新聞現場就是沖鋒號’的職業狀態和大愛情懷。”
“報之道、報之魂,無形無聲,當其附于‘紙’時,稱之為‘報’,當其附于各類移動終端時,同樣可稱之為‘報’。”這就是張坤的融合理念。
張坤是大V,他在騰訊的微博有著近200萬的粉絲。自2016年10月1日在中青在線上開微信公眾號起,張坤每天都有數千文字流向他微信公眾號上的3個專欄。
張坤說:“我是青年報的總編輯,我必須向青年靠攏。我連微博、微信都不會‘玩’,怎么推動媒體融合呢?”
在全國人民喜迎黨的十九大的當下,張坤今天的堅持,也許為中青報明天成為新型主流青年全媒體平臺提供了機遇。(張坤)